[珠宝之家 专题报道]从1973年陈世英到宝石雕刻工厂当学徒至今,他本人长达40余年的创作一直都在继续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让他不停地在跨界,在多个方面不断尝试,并致力于将创作推向极致。这四十多年间,他所创造的世英切割、钛金属的艺术运用、石镶石工艺、翡翠切割润光专利技术等一次次刷新世人对于珠宝创作的想象,令人为之耳目一新并感叹,原来珠宝还能这么做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这些令人真正大开眼界的珠宝工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光之雕刻——世英切割
陈世英与“世英切割”代表作 荷莱女神
1987年诞生的“世英切割”使陈世英一举成名,它以逆向思维为主导,结合宝石雕刻和阴雕的技术,深化为立体内雕,配合精算式进行角度切割,改变折射角度令影像重迭,形成立体多线条的倒影,仅雕刻一张女神的脸便可以产生五面倒影的感觉。
“世英切割”起源于陈世英年轻时看过的一次摄影展,在展览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双重曝光。那时候的陈世英还沉浸在中国传统图腾雕刻中,如何将摄影的双重曝光运用到雕刻中成为了陈世英心中的梦。之后陈世英接触了西洋雕刻,学习了宝石切割,便开始着手计算用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方式让宝石从正面看起来能呈现多面的效果。运用逆向思维,陈世英找到了合适的雕刻技术,用了两年半时间训练、实验。但由于市场上陈世英找不到理想的工具,他又跑去机械工厂当学徒,最终想到将牙医的钻头改成雕刻刀。但1分钟转36000次的钻头产生的高温使宝石一碰就破,陈世英便想到在水中进行雕刻。
在水中雕刻也并非易事。当水吞没了宝石,陈世英看不到任何细节,只能每雕刻一下便拿出来确认,刀刀如此。在这个过程中,陈世英将自己比作了羽化的毛毛虫,这是一个“完全变态”的过程。在变中求变,使陈世英明白:“只要还有一口气,人生没有不可能的梦。”
精诚所至——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项链
十年一梦,怎将云锁水晶宫?“真空妙有”的灵感来源于魔术中的逃生术,陈世英希望作品本身变成一种魔术,能走进去但不容易走出来,别人也看不出来。陈世英通过一个6.5mm的开口,将发晶内部掏空,并在发晶里边以1111颗祖母绿镶嵌出中国的祥云图腾,如梦似幻。从设计工艺到工具研发,每一项对陈世英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件作品整整用了十年打造,表达了“真空不空,能生妙有”的深意。
举重若轻——钛金属的艺术运用
“华彩心动”项链,7颗共重56.234克拉红宝石、钻石、粉红刚玉、红宝石、黄钻、水晶、青金石、蛋白石、钛金属
长久以来,珠宝制作多采用贵金属,但陈世英认为,既然宝石已经具有了超凡的价值,它为何还要被金属的价值所限制呢?陈世英开始寻找一种既可以镶嵌比较大的宝石,又不需要牺牲珠宝整体美感以及佩戴者舒适度的金属,就在这时,钛金属走进了他的眼帘。
“连理情丝”耳环,红宝石、蓝宝石、紫檀木、海蓝宝石、粉红碧玺、钻石、钛金属
钛金属被称为太空金属,在科技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但在当时的珠宝领域,它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新鲜人”。陈世英刚开始研究钛金属的时候遭受了很多质疑,不少人认为他很傻,在研究不可能的事情。但八年以后,陈世英证明了自己。钛金属轻盈却坚硬,亲和人体,且色彩丰富,陈世英掌握的钛金属在珠宝创作中的技术延伸了珠宝制作的可能性,为珠宝艺术创作展开了全新的一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钛金属专利诞生的六年后,陈世英将该专利向全球免费公布,与更多的珠宝设计师分享这一技术,这也才有了如今珠宝领域内钛金属的广泛运用,彰显出陈大师的大家风范。
玉石切割——光之盛宴
“玉龙千翠”胸针,翡翠大小为:47.50 x 22.00 x 12.22mm
翡翠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深厚,它的温润细腻让人迷醉。对于陈世英来说,想要将翡翠应用于现今的珠宝艺术中,必须赋予其当代精神。陈世英凭借他对于光影的掌握以及对于玉石的熟悉,研发出将翡翠细化和亮度强化的技术,令光能在翡翠之中加速游走、跳动,使翡翠的绿与绿之间能互相折射辉映,令这抹绿更浓。
“悟蝉知翠”胸针
对于陈世英来说,珠宝创作并不仅仅意味着打造一件精品,同时也希望借珠宝表达他的价值观。以“悟蝉知翠”为例,处处都讲述着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蝉”与“禅”同音,两颗鸽血红宝石打造的眼睛是滚滚红尘中的灵眸,象征着世间尘俗事牵引人心,目之所及皆为欲望。作品以帝王翡翠作为蝉身,翅膀薄如发丝,绿的极为通透。蝉的手中捧着一颗约15.5×17.10mm的如凝露般碧绿的翡翠,背面则是一颗约13.5×14.70mm的温润的紫罗兰翠玉。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结合体,红色象征欲望,蓝色则代表平静,太躁或过静都不好,只有平衡才会长远发展。
四十余年的珠宝创作经历中,陈世英为我们带来了数不胜数的惊喜。但,陈世英的脚步从未停歇,仍在继续。只有积极拥抱改变,才能迎来更高的成功。大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平凡的我们呢?(图/文 珠宝之家 Gav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