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钟表展2013:瑞士第一,品牌第二,产品最后

2013年05月09日 10:08 来源:腕表之家 类型:转载 作者:夏汐
       为了从使用快半个世纪的“红馆”搬到全新的现代展馆,今年的巴塞尔世界钟珠宝博览会特意推迟到4月下旬开幕。这座令每一个到访者忍不住驻足仰望的新场馆,是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他们在2003年为普拉达设计的东京旗舰店,也许是他们在高端消费界的最著名作品。


  新场馆 老座次

  跟巴塞尔街头到处可见的建筑设计师一样,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出身瑞士本土,在苏黎世求学,在巴塞尔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然后怀着浓厚的情愫为这个城市设计了SBB(瑞士联邦铁路)火车站的控制塔、圣雅各布公园球场,以及文化博物馆等建筑。2002年起,他们已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而对于众多来参加巴塞尔钟表展的中国人来说,最为简洁有力的介绍方法仍然是:“新场馆是鸟巢的设计师设计的。”

  新场馆并没有带来新座次,新场馆的占地面积与旧场馆(现二号馆)不可同日而语,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参展商都能享有更多的空间。

  一号馆的一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展厅不到北边的1/3面积,但专属于斯沃琪腕表。北边展厅则被斯沃琪集团、路易酩轩集团、劳力士集团等腕表巨头,加上百达翡丽萧邦百年灵等一线独立腕表品牌瓜分。二层和三层则南北打通,由来自欧美、日本等其他国家地区的腕表和时尚品牌占据,包括来自中国的飞亚达。

  谁能拿到更好的展位,这看似一个简单的财力问题,然而参与者都心知肚明里面的游戏规则—路易酩轩集团旗下的宝格丽豪雅真力时宇舶排在一层最靠近入口的位置,然后是劳力士集团和百达翡丽、萧邦,再往里走才是斯沃琪集团的其他众多品牌。即便如此,参观者进入一号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却一定是处在整个北展厅中央、正对着视线的欧米茄展区。而古驰香奈儿等并非传统意义上专业制表品牌,即便也在腕表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其展区也只能在相对更偏的位置,爱马仕和迪奥等品牌的展区则根本没有在一层。

  先品牌 后产品

  “座次其实没什么玄机,巴塞尔原本就不是一个交易会,钱的作用是有天花板的,天花板就是展方想要传达的关键词,第一是瑞士,然后是品牌,最后才是产品。”某国外品牌的中国区品牌人员向记者解释。

      事实上,在巴塞尔展出的腕表一般都会在展会两三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后才真正投入市场。因此并不会出现人们津津乐道的“车展上参观者豪掷千金,当场开走全球限量超级跑车”的情况。

       与1月举行的SIHH(日内瓦高级腕表沙龙)相比,此次巴塞尔的参展表品,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大复杂功能”上,反而更为强调“简洁”。而两者的相同之处,则是对女表的重视。今年,一些原本并不以女表见长的品牌如豪雅,都推出了一系列的女表新品。

      当被问到为何在中国市场销量短期下跌的情况下(瑞士手表的全球第一大市场是香港,其次是美国,中国内地市场居第三),还推出如此多女表新款时,豪雅的中国市场品牌人员解释,他们的市场分析结论是,中国男性非常传统,当自己预算有限时,往往会选择优先一块女表送给自己的伴侣。

      而更进一步看,很多品牌的女表相比往年,都不约而同地将表盘尺寸改小了。当问及是否出于对亚洲女性的考虑时,品牌均表示不是专门针对亚洲市场,而是全球统一策略。但中国本土出身的飞亚达品牌人员则告诉媒体,小尺寸一直都是最受中国女性欢迎的。

      在新闻发布会上,瑞士展览集团CEO René Kanm被问到在全球市场进入低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应对,他表示,更多地聚焦在品牌内涵而不是产品,让消费者理解自己的选择,是高级腕表赢得市场的关键。当中国记者问,巴塞尔表展主办方是否打算像SIHH那样在香港甚至内地举办分展会,将“品牌内涵宣传”集中带到中国去时,参展商委员会主席Jacques J. Duchêne用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回答:“只有一个巴塞尔。”

      策展方选择的将品牌内涵带回中国的方式,是欢迎更多的中国媒体。

中国人 中国表

       “400人。”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博览会总经理Sylvie Ritter在中国记者招待会上,公布注册的中国记者人数。这个回答立即在观众席上引起了质疑,几乎所有人都在摇头。展会主席随即笑着解释,由于进入场馆的渠道非常多样,也许航空公司掌握的资料更准确。

       “肯定不止400人,我手上预约的媒体就超过150家,有的一家媒体来三四个人。”格拉苏蒂腕表的公关人员说。此前国内媒体和网络上对中国参会媒体人员的统计数字,超过了1000人。

       这也是策展方首次专门为中国记者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而在此前一天面向全世界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展团主席朱舜华也首次坐到了主席台上和其他主办方代表一起接受提问。展会内的官方报纸Daily News也首次加入了中文版面,并邀请国内知名的表评人如常伟等撰写中文稿件。

      在资深的中国参展者看来,这只是策展方既要守住“瑞士第一”的心理防线,又希望将更多瑞士手表信息传达给中国的折中手段。只能代表着瑞士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而不能代表对中国表的重视。

      今年共有23家内地企业、272家香港企业赴巴塞尔参展,除飞亚达进入了一号馆、廊桥等几家品牌进入了二号馆之外,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被安排在四号馆,与新闻发布会的瑞士酒店属同一栋建筑,与一号馆隔着一条街。相比一号馆和二号馆的门庭若市,很多参观者连四号馆的位置都不是很清楚。


      中国企业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是自有品牌的手表商,而是为瑞士手表生产表带、表盘等配件的供应商。据这些展商说,和全球大部分的商品一样,瑞士手表其实有90%的部分都是在中国制造完成的,只有最重要的机芯部分会在瑞士国内生产。

       当被问及是否会给予中国更多的重视,包括让中国品牌和配件供应商更多地参与到瑞士手表的生产制作中,或者是否有计划在中国建立制表学校,培养一些中国籍的制表师时, René Kanm坚定地回答道:“中国有很多很敬业、拥有很出众技术条件的人们,对瑞士手表的帮助非常大,我们也继续欢迎这样的伙伴,也希望在巴塞尔促成更多这样的合作,但是瑞士手表的价值,是一定要在瑞士生产。”
为本文评分

我来写评论

我来写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下载APP
关注微信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