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古董劳鉴赏】第二代格林尼治型-“藤壶面”解说

2024年06月28日 14:19 来源:腕表之家 类型:表家号 作者:一劳永逸

接下介绍的是格林尼治型Ref.1675的【藤壶面】盘,所谓的【藤壶面】在前面的一些介绍有提到过,指的是古董表的水鬼系列和格林尼治系列全金或者间金款表盘的特征,具体指的是表盘上的立体时标的形状,由于像海边寄生的藤壶而在国内得名,表盘颜色分为棕色和黑色两种。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格林尼治型的历史,它本来的定位是属于高档位的运动款,从1958年第一代型号就采用了全金材质来制作也证明了这一点,比起水鬼和迪通拿它更早的采用了全金的素材,由此可以看出格林尼治是运动款中首先追求奢华气质的先锋一样的存在,第二代表款也就是这次介绍的Ref.1675也继承其奢华的要素,虽然是运动表款却搭配了纪念型表带,同时还有间金表款登场,这个在当时也是非常新鲜。这个间金的【藤壶面】在国外被叫做【root beer】,现在的126711CHNR也是跟它一个别称,不仅有着实用腕表的功能,还有着首饰般的设计,同时还具备了塑胶防风镜这样的古董表要素,有着其他表款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魅力。

这次主要以1963年至1979年的四位数款式Ref.1675的【藤壶面】版本类型进行分享,总共有五种类型(附带劳服的交换用表盘)。另外,虽然咋一看没有区别,但是王冠标志为印刷体的五位数型号,也就是1979年以后生产的Ref.16758、Ref.16753的【藤壶面】版本下次整理好再分享。首先先看看简单易懂的哑光盘MarkⅡ,它大致存在于1967年至1979年,最常见到的是1967年至1973年的,生产年数很长,提到【藤壶面】的话一般说的就是这个表盘,占整体的40%。特点是【GMT-MASTER】的文字最小,和下面的文字之间的行距比较大。另外,为了单独看也容易和其他表盘区别开来,【ROLEX】的字母【E】和【X】的距离与其他表盘相比是最远的。(下图是与MarkⅢ进行对比)

下面是MarkⅢ的表盘,它常见于1972年至1979年,占整体的25%。特点是【GMT-MASTER】下面的两行字中间的空格是对齐的,虽然算不上完全对齐,但对比其他的盘面还是很整齐的,仔细观察【E】和【Y】、【C】和【C】的位置就能看出来。另外,整体使用了衬线体文字,也就是有描边的字体,印字浓重清晰的个体居多。此外,黑色的【藤壶面】也是从MarkⅢ开始粉墨登场,不过MarkⅢ的黑色【藤壶面】是非常少见的,可以找到应该是非常幸运的。顺便一提,黑色【藤壶面】的表盘质感并不是哑光的,全部是带有光泽感的加工。

MarkⅣ之后的【GMT-MASTER】字母【T】和后面的横杠之间的距离变得短了一些,而且六点钟位置的【T SWISS T】的字母【T】在刻度的中间。单独想要看出MarkⅣ的特征时,【ROLEX】字母【E】的中间笔画横线比较长,【OYSTER】的字母【S】有稍微向左倾斜,从这两点可以判断。另外,【ROLEX】的字体整体来看比较纤细,大致存在于1976年至1977年之间非常短暂,约占整体的15%左右。

然后是MarkⅤ大概生产于1978年到1979年,与前面的MarkⅣ一样生产时期短暂,约占整体的15%左右。这个MarkⅤ的特征与MarkⅣ一样,与MarkⅡ和MarkⅢ不同,【GMT-MASTER】的字母【T】和后面横杠之间的距离比较短,【T SWISS T】标记的【T】也在刻度的中间位置。MarkⅤ独有的特征是棕色表盘是像现行款一样有太阳光线做工的有光泽的表盘,【ROLEX】的字母【E】中间笔画横线比较短且上面上面的横线比较长,勾边的角度看起来也更接近直角,还有就是【GMT】的【G】上面显得略微长一些,而且【T SWISS T】的文字也有特点,前面的版本里的字母【I】都是和刻度线重合看不出来的,而MarkⅤ则是特意向右移出来了一点印在了表盘上。

另外,MarkⅤ其实还有一种,咱们称它为MarkⅤ-2,它的【SUPERLATIVE】两行字体窄长,是非衬线的字体。

再一起看一下劳服交换用的表盘,小编称它为劳服盘,它与MarkⅤ非常相似,但是【GMT】的字母【G】的形状和之前的完全不同,不是圆润的形状。同时注意的是30分钟刻度被【SWISS】的文字分开,而原始盘面的刻度是沿着【SWISS】的字母【I】没有分开。

最后一起来看看MarkⅠ,它的生产期间是1963年至1968年,现在已经变得非常不容易见到,基本上它没有间金款只有全金款,经常会提到的辨别方法是【OYSTER】和【PERPETUAL】之间有连接横杆是其特征。另一个大的区别是表盘有着漆面一样的光泽,前面提到的MarkⅤ虽然也有光泽,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一样,MarkⅤ是太阳纹做工(即从表盘中心开始向外延伸的放射状的纹路),而MarkⅠ的光泽是没有那样的纹路,只是如同涂了一层薄漆一样的光泽。表盘上的字体像融合了MarkⅡ和MarkⅢ的字体,如果想靠字体来分辨的话,【GMT-MASTER】的字母【G】是所有版本中能看出来被压得最扁平的。顺便一提,1963年到1964年的表盘六点钟标记是只有【SWISS】的样式,1964年以后就是有了【T】标记。

MarkⅠ的时期可以说是劳力士正在进行各种尝试的时期,指针和表壳的形状也都有很多版本。首先它的指针并不是【奔驰针】,MarkⅠ有两类指针,初期的时候是使用在基础款上的叫做【阿尔法针】的古董表针,而不同年代的不锈钢款Ref.1675则采用的是【奔驰针】,所以也不难理解他们对于高端表的意识;后期的表针是【棒形针】,同【阿尔法针】一样是通常的运动款没有的,被认为是为了区别化而采用的,这个【棒形针】还有一个别名叫【Concorde】,被叫做【Concorde】是因为1968年的全金格林尼治在传奇飞机【Concorde】的飞行试验中试飞员佩戴的是此款手表,在宣传手册也有刊登照片,当时刊登的格林尼治的表针既不是【阿尔法针】也不是【奔驰针】,而是使用了【棒形针】的版本,由此它被叫做了【Concorde】。关于表壳,初期是没有表冠护肩的,后期是表冠有护肩的,对于认为Ref.1675都是有护肩的朋友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违和感,但是全金款在1966年以前是存在无护肩的。关于MarkⅠ的表针、表壳、SWISS标记和年代规则,这里附上一个易于了解的图片,顺便再整理了一下MarkⅠ以后的简图。

关于Ref.1675【藤壶面】,这是目前小编所知道整理的一些信息,古董表由于信息更新等原因,所以有信息差异是正常的。看完上面这些,想必大家也了解到了格林尼治作为奢华运动款的先驱,是具有革新意义的腕表了吧。从以前开始关于间金款的评价就很两级化,也是非常体现个人喜好的款式,但是最近以迪通拿的真力时机芯为首的间金款再次受到关注,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支持,在时尚界也是备受瞩目。以上就是对古董表的二代格林尼治型【藤壶面】的介绍,希望对未来正在考虑同款的朋友们有些参考价值,欢迎大家友好分享交流🤝 不喜勿扰!

声明:本文为腕表之家自媒体平台“表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腕表之家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为本文评分

我来写评论

我来写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下载APP
关注微信
分享 更多